2006年9月19日 星期二

獨領風潮 (Take the Lead)

Title: 獨領風潮 (Take the Lead)
Time: 17:30 ~ 19:30



這部片我們小小的錯過了開頭的十分鐘,不過由後面的劇情來推敲,應是一個黑人學生砸了校長的車來說起。以跳舞作為故事主軸的電影不少,不過教一群認為hip-hop才是王道的後段班學生跳國標舞,這個題材倒是新鮮。整部電影最出色的地方首推電影配樂,不只我不由自主地點頭打拍子,我也聽到其他觀眾跟著節奏輕輕踏步的聲音。然後把嘻哈饒舌與拉丁音樂結合的想法也是一絕,一點都不會讓看起來充滿hip-hop舞感的年輕人翩翩起舞時彆扭。

##CONTINUE##安東尼奧班德拉斯 (Antonio Banderas)飾演真人真事男主角皮耶‧杜蘭,一位自願來到紐約公立學校教國標舞的老師。但我覺得編劇似乎將故事改編得過於理想化,不管是同學間仇視的化解,或者是大家學習心態上的轉變,用一群被留校察看的高中生來表達張力的立意很好,但如果大家都是那麼的受教,我想也不會讓自己走到那一步...

我不會跳舞,但喜歡身體隨著音樂擺動的感覺。記得杜蘭問那個討厭被媽媽逼著在社交舞場合表演的女生說:「Do you like dance?」女生回答:「Yes, but I suck to dance.」杜蘭:「You like dance. You're capable to dance.」是嗎?小妹曾在今年不才地學過兩個月的hip-hop,但怎麼覺得自己從頭至尾都像個無可救藥的大蕃薯?

「Every dream begins by taking one step. Take the lead, never follow!」這大概是電影中最鼓舞人心的對白之一。所以,好,在Blog裡胡言亂語雖然是我的一小步,希望有天,它會是我夢想成真的一大步... ... Go for it...

<挑戰成功>

關鍵密碼 (Lucky Number Slevin)

Title: 關鍵密碼 (Lucky Number Slevin)
Time: 15:50 ~ 17:40



我很高興自己在看這部電影之前,對劇情及卡司一無所悉,不然我想,我一定會失去了許多當個純觀眾的樂趣。所以我將不會在這裡提及任何劇情,我也建議大家就放空大腦,隨著緊湊的剪接慢慢地進入整個故事的核心。

##CONTINUE##喬許哈納特 (Josh Hartnett) 在前半段的演出,還是有著「停機四十天」(40 days and 40 nights)中的幽默味道。但整體來看,許多轉折我覺得他成功地表現出層次感,對於久未看到他露臉的我來說,真的明顯感到他進步不少。還有劉玉玲,也活潑俏皮的在這部陽剛氣息很重的電影中,稱職地扮演好紅花的角色,是十分討喜的橋段。

我本身一直就很喜歡解謎類型的電影,線索越來越多,剩下的拼圖越來越少,然後最後讓人有種恍然大悟的驚嘆。記得高二下的時候,我常與班上另一個很愛看推理小說的男生比賽,看誰能最快猜出書中的殺人兇手是誰。不過日本作者的風格,通常都是安排最不可能的人物出線,所以我們漸漸的進階,還必須要猜對殺人動機與方式。

當時天真的我們什麼都沒有,卻有著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和源源不絕的創意,然而我們誰都沒有料到一年後,最後殺了我們這些能力的兇手,竟不約而同的是沉甸甸的會計原文書,和須背誦得滾瓜爛熟的稅法條文。我們只好在碰面的時候自我陶侃,雖然私人偵探社開不成,但好歹我們還可以考慮一起開個會計師事務所...

<接下一篇>

賴家王老五 (Failure to Launch)

Title: 賴家王老五 (Failure to Launch)
Time: 14:00 ~ 15:50



「賴家王老五」的故事在台灣應該是常態,如果兒子沒結婚,又沒在外地工作,想當然爾的都會與父母同住。不過在美國,這樣的情形多半被視為不成熟,或者無法獨立的表現,因此才會有這部電影的誕生。

##CONTINUE##電影中馬修麥康納 (Matthew Mcconaughey) 所飾演的崔普,其實性感迷人,金錢也不虞匱乏。賴在家裡不走是因為找不出離開家的理由;如果飯來張口、髒衣服有人洗、房間有人整理... 他又何必要改變什麼。這或許是個可以說服我的理論,但這樣的觀點僅單單從孩子們的角度出發,那父母呢?也許他們辛苦操勞了半輩子,就是在等待可以放下照顧小孩的擔子,而再次為自己而活的那一刻。

所以我欣賞故事處理的角度,在浪漫愛情喜劇中,適時加入了友情及親情之間的互動。不過也因為在這樣中規中矩的戲劇安排下,演員自身的表現馬上就高下立判。馬修麥康納無疑演活了這個35歲充滿魅力的黃金單身漢,扮演他媽媽的凱西貝茲(Kathy Betes)也一如往常的充滿戲感。但女主角莎拉潔西卡派克 (Sarah Jessica Parker),這位演完七季慾望城市而走紅於小螢幕的凱莉,卻常常讓我在劇情中無法激起共鳴。

我沒看過慾望城市,所以理應不是因為既定印象而讓我無法入戲,我只是覺得,似乎連女配角的演出都比她搶眼。她那說話尖酸刻薄的室友為柔伊黛絲錢妮(Zooey Deschanel)所飾演,巧合的是,她才剛在「麥田捕手的女孩」中出現,演出一個在賣場裡廣播會口無遮攔的古怪女生,兩部電影她的戲份雖不多,但卻同樣地贏得了我最多的笑聲。相對地,莎拉潔西卡就顯得綁手綁腳,連臉部表情都有點不太自然,我不是很喜歡。

從小到大除了在美國唸書的那兩年,我其實很少離開過家。家讓我有歸屬感,但卻又剝奪了我最多的自由,有時候,我不知該如何形容這個令人又愛又恨的地方。然而我必須承認,能夠像現在這樣生活無虞地賴在父母的羽翼下,無庸置疑的是一種千金難買的幸福。哪怕有一天我會獨立生活,更或者是建立一個自己的家,我絕不會忘了這個可以讓我安心自在的天堂。

<接下一篇>

麥田捕手的女孩 (The Good Girl)

Title: 麥田捕手的女孩 (The Good Girl)
Time: 12:05 ~ 13:40



這部電影是2002年的舊片,我在美國唸書的時候原本有打算去電影院看,但後來因準備考試太忙而作罷。印象中,當時影評人因珍妮佛安妮斯頓 (Jennifer Aniston) 在片中的表現有所突破,而給予不少正面的肯定。

##CONTINUE##故事的背景在德州小鎮,珍妮佛飾演賈斯汀,一個大型折扣商店的店員,她的工作日復一日,枯燥至極。而讓她放棄大學下嫁的老公菲爾,卻總是下了班就跟死黨布巴瞎混,成天在客廳抽著大麻無所事事。轉眼間她渾渾噩噩地到了30歲,憤世忌俗地痛恨著她所擁有的一切,她想要改變些什麼,但卻總是選擇妥協。

這時,那個眼神迷死人的傑克葛倫霍 (Jake Gyllenhaal) 上場,他自稱「麥田捕手」書中主要人物-荷頓。他的沉默與冷眼旁觀的態度立刻在同事間引起賈斯汀的注意,兩顆長久渴望被了解與逃離現狀的心撞擊出了火花,兩人隨即沉溺在感官的享樂裡不可自拔。但事情漸漸地開始失控,而她被迫必須要作抉擇...to be a good girl or not...

這部片出乎我意料之外的寫實,很多笑點背後充滿了生活的無奈,稱它為黑色喜劇並不為過。但其中讓我覺得更有趣的地方,是電影處處可見與沙林傑所著「麥田捕手」這本書之間緊密的結合。不知道大家是否都有讀過那本小說,所以讓我先摘錄一小段書中的導讀(由華文網出版)以方便說明:「小說的主人翁名叫荷頓,是個十六歲的寄宿生。這部小說是在描寫一個青春期少年以他特有的敏感來觀看世界、補捉社會的虛偽和混亂,同時做著一場白日夢:他想像自己旁觀一群兒童在一個懸崖邊的麥田中遊玩,在崖下等候接救跌落下來的孩子。但是他又不願做英雄,只希望自己是一個平平凡凡的人。」小說在美國60年代出版後造成轟動,荷頓穿著風衣、倒戴鴨舌帽及痛恨虛偽的形象,成為無數青少年的新英雄。

電影結束,我心裡想著,像我們這樣忍受平淡度日的大多數,也許骨子裡與刻意表現出特異獨行的人並沒什麼不同。只是荷頓試著用最激烈的方式找回自己的存在感,而賈斯汀則是在既有生活將要崩盤的十字路口,選擇了安全的一邊;布巴用親手破壞心目中的神話來找到救贖,而從頭至尾看來對一切毫無怨言的菲爾,最後也開口問了賈斯汀:「Do you ever want to escape... just for a while...」原來在他吞雲吐霧的背後,也是隱藏了渴望逃脫的心。沙林傑筆下的荷頓其實隱身在每個片中人物裡,端看他們求變意志被消磨的程度,而呈現出了各式各樣的面貌。

電影的名字取得妙,the“good”girl,和這世界的多數一樣就是好嗎?我不知道。但肯定是比較不危險的一條路,我想。

<接下一篇>

再次挑戰四部電影

再次去挑戰窩在戲院一天看四部電影。

同樣的地點,同樣一身輕便的裝備,不過這次我並不孤單,有個高中同學亦要求加入我的瘋狂行徑。嘿嘿!當然沒問題啊!早上十點四十分,我迅速地排出了觀看電影的順序。雖然最後兩部片的頭尾有點重疊未臻完美,但絲毫不減我們迫不及待地想去征服他們的氣勢與興緻。

地點:湳山戲院 
時刻表如下:



##CONTINUE##我跳上公車往電影院出發,心情十分愉悅,車窗外的天空也一掃陰霾,露出久違了的清澈湛藍。11點半整,我同學已經準時到了售票口,我用力地招了招手,她走向我並示意口渴想去買點飲料。

我們走進了通化街上的7-11,剛才一路上我斬釘截鐵形容著自己早餐吃太飽的話還言猶在耳,但身陷誘人的零食區及看著我同學手握奶茶去結帳的背影,我的胃居然不禁有點空虛起來。

內心掙扎了一會兒,腳步躊躇了一下子,我還是忍不住拿起了一瓶可樂及孔雀香酥脆往收銀台走去...ORZ...唉!只能說我真是個意志不堅的傢伙,難怪會胖成今天這副田地...

<續下一篇>

2006年9月18日 星期一

如果我也撿到死亡筆記本 (デスノート)



記得乍聽到「死亡筆記本」的片名,我倒退深吸了一口氣。

##CONTINUE##話說到小學五年級的時候,班上有同學帶什麼日本靈異照片的書來學校,當時小小的心靈被大大的恐懼包圍,我在望見任何可以反射影像的物體都會不自覺地閉上眼睛,然後,再搖搖晃晃地被腦海中的駭人記憶嚇得趕緊睜眼。這層陰影不但讓我在一年之內都不敢照相,還賠上至今,一聽到有關鬼魅的話題仍壓抑不住想拔腿就跑的衝動。

我當然有自知之明,所有相關的電影絕對是我的拒絕往來戶,但也會不小心有漏網之魚。譬如說一個月前,我被電玩改編的「沉默之丘」嚇到好幾天睡不好,因為片頭突然出現的小女孩眼神實在太邪惡... 是的,我沒出息到連正片都沒開始就腿軟了,所以當朋友msn問我:「要不要去看『死亡筆記本』?」我立刻在電腦前面打了一個冷顫,然後連回覆「No, thanks!」的時候,頭還是激動地不停左右搖著。

不好意思,以上的內容完全離題。

我雖然膽子小,但好奇心還是不少,所以我點開了「開眼」的網頁,打算來瞧瞧這到底是一部什麼樣的片子。原來,這部電影是日本超人氣漫畫被搬上了大螢幕,而這本漫畫據說,擁有日本漫畫史上最快衝破百萬本銷量的紀錄。

死亡筆記本的概念是,只要名字被寫入這本筆記本的人就一定會死,所以漫畫中不小心撿到這本筆記本的「夜神月」,以為自己可以藉此化作正義的使者(他自稱「奇樂」,其實音同英文的Killer),來殺光所有法律無法懲罰的壞人。然而,警方卻認為他只不過是個冷血殺手,接著在毫無頭緒的情況下,邀請了從未露臉的破案天才「L」一同緝兇。故事走到這裡,「奇樂」與「L」的鬥智即將展開,而當中設計的爆點是,他們的真實身分都是俊美的天才型少年。這下子,這部電影讓我的不安不但一掃而空,還激發出我想一窺究竟的渴望。

晚上在電影院的時候出了點小狀況,朋友的車子在路上出了問題要折返,但我剛好在她打電話來的前一刻買好了票。慘了!喜滿客的電影票是不能退的,而其實我也不想就這樣空手而返,那多的一張票呢?我只好想辦法賣出去。我站在售票口觀察了一會,有點兒緊張與不安,因為怕一開口詢問,會被別人當成賣黃牛票的來對待。然後我瞧見隊伍外像是有一對情侶望著時刻表,那個胖胖的女生看起來還挺和氣,於是我走到他們面前問說:「請問你們要看死亡筆記本嗎?...」我還來不及解釋原因,那個女生就斜眼瞄我還非常不友善地說:「我們看過了!」我有點尷尬地走開,但心中囁嚅地碎碎唸著:「吼~這麼不客氣我看不是什麼好人,難怪吃得這麼胖,小心... 」瞬間我被自己嚇了一跳,但也突然意識到,每個人都有情緒化的片刻,所以誰都不應擁有草率決定別人生死的權利。

如果是和我同樣沒看過漫畫版的人,不用擔心會在電影裡遇到什麼困難的進入障礙,因為電影的敘述手法相當流暢。而且,網路上有許多人費心地整理出所有死亡筆記本的規則與使用方法,有興趣的話可以到http://blog.yam.com/deathnote2006/article/2803659去看看。

正義的確是個抽象的字眼,而且若世上沒有惡,又如何去定義出善,所以基本上「月」心中的理想世界是不存在的。而且他逐漸地開始未審先判,沉醉在自以為是的絕對權力中,尤其,表現在取走一個人的性命之後的欣喜眼神裡。所以我也不認為世界上出現這樣的救世主會是一件好事,因為人心是難以控制的,更別說人是會改變的,就如同故事一開始的設定,這本筆記本說穿了只不過是死神跟人類開的惡意玩笑罷了!只是,我看完電影還是會不由自主的想著,如果「L」不出現,「月」是否仍會大開殺戒呢?而「L」不惜犧牲別人生命究竟是為了伸張正義,還是為了滿足自己要贏過對方的好勝心?兩個天才的對決,也許只是更突顯了人類的弱點及極限,這樣的反諷讓我不禁感到有點悲哀了起來。

我喜歡自然的表演風格,所以可能是個人好惡,片中人物過多誇張的表情或動作,讓我發笑但不是好的那種。不過我還蠻著迷於這個故事的創意,在看電影當中及看完電影之後,腦袋中都有些想法在不停的流動。就如同看完「深雪」的「第八號當舖」會不斷想著,自己會願意犧牲什麼去交換渴望已久卻得不到的東西?看完「死亡筆記本」也是一樣,如果那個不小心地撿到筆記本的是我呢?我會怎麼做?
.
....
.......
.........
...........
..............
我想,哪怕我再狂熱地想要擁有那樣的能力,當我看到死神的時候,可能已經被嚇得只剩半條命了吧!什麼!?擁有死亡筆記本的人到自己死亡或放棄所有權為止,死神都會跟在身邊...不...不要吧!... 那還用說什麼,我一定倉皇地把筆記本丟得老遠,然後用盡吃奶的力氣以跑百米的速度離開現場...

2006年9月12日 星期二

愛情決勝點 (Match Point)



從沒看過哪部電影,用這麼嚴肅與反諷的角度來談論「運氣」這一件事。不可否認,看到最後一刻的震撼是有的,但忿忿不平的情緒很快就被一種更深沉的無奈所掩蓋。

##CONTINUE##記得前一陣子,很愛看一部外國影集「誰是接班人」(Apprentice)。影集是美國商業鉅子「川普」(Trump) 所製作,每一季他網羅了16位從全美各地精挑細選出來菁英中的菁英,經由每星期給他們一個艱鉅的任務逐步地淘汰,最後,碩果僅存的獲勝者將可在川普企業得到高階主管的工作。

看一群聰明到不行卻又各懷鬼胎的挑戰者,在二十四小時之內漂亮解決許多難題是很過癮的;然而更精采的是,看到落敗的人如何互相攻詰或者自我防衛,用盡一切力氣讓離開舒適套房的不是他自己。我印象十分深刻,每當輸的隊伍進入會議室,只要提及另一隊獲勝的原因跟運氣有關,都會被川普嚴厲地斥責,接者他會像是引用Bible似的篤定,用不以為然的表情說:「運氣不好只是失敗者的藉口。」

去年在逛誠品的時候,看到書面上“席捲全球的幸運學”的橘色醒目橫條,於是我好奇地買下了「當幸運來敲門」(Good Luck) ,這本由兩位歐洲拉丁語系的經濟學家所共同完成的書籍。書裡面是用一個故事中的故事,告訴讀者幸運並非憑空等待,而是要努力去“創造”而來─白武士席德在歡樂叢林中創造了一個幸運草可以生長的良好環境,所以當滿天飛舞的種子落下,他便成為全王國唯一得到神奇幸運草的人。所以作者強調,機會不是運氣好壞的關鍵,因為機會始終存在,但只要將適當的環境準備妥當,誰都可以親手創造幸運。

運氣、幸運、機會、好運... 都是聽起來非常虛幻的字眼,我們摸不著,看不到,更不知道需要的時候它們在哪裡。成功的人總強調他們並非僥倖,這我相信,但與他們相同努力或是更加努力的人有沒有失敗的例子,絕對有。既然如此,我就不太明白,人們為何還要試圖用各種方式催眠自己去忽略那“臨門一腳”的價值?

用「某知名企業登報應徵會計人員,廣告才登了二天,應徵的履歷表就如雪片般的飛來........」去搜尋,奇摩就會出來超過四百個網址有這篇可能被一大群人視為寶典的轉寄文章。請還沒看過內容的人先點連結去瀏覽,然後再看看我朋友下面不同的觀點:

「這篇文章乍看之下,大家會覺得很有道理,不然不會被轉寄那麼多次。不過我在第一次看這篇文章之後,第一個感覺就是這個女生的心機真重。首先,當她說別人沒注意到有人打招呼時,直指別人根本沒有心就機車了。她是去面試的,別人是去上班的,大家的目的心思不一樣,有目的的笑臉迎人,我不認為有什麼好值得驕傲的。再來,她應徵的是會計人員,為什麼會大言不慚的說自己花了“很多”的心力和時間,紀錄每一個重要人物的工作態度和流程,是吃飽太閒嗎?還是本來就覬覦另一個職務所以對本身的工作沒有心。學西洋棋我也還能接受,但這只是追男仔的技巧,實在不需要拿出來說嘴,還對大家說“你們終於開了” ........... BITCH!!最後令我火大的是這篇文章的結尾竟然是這女生嫁給了外國公司的高級主管,寫下一頁現代灰姑娘傳奇,所以她很幸運?????這是什麼五零年代的中心思想 」 ~ 引用自Sammie

我並不反對人該讓自己“值得”被幸運,但看到人一旦成功了後,卻把所有功勞都算在自己頭上,我也很不欣賞。

不愛唸書的人一定曉得,考試前一刻抱佛腳,重點不在於念了多少,而是唸對了範圍沒有。若剛好準備到明天考試的題目就可以過關,沒有就陣亡,運氣的成分幾乎佔了百分百;電影中男主角也說過,網球比賽中的擦網球,若能幸運落在對方場內即可得分,反之被擋下來的就會失分。在生命中無數個關鍵的“match point”,沒有人可以提前知道結果,但事實上勝負已定。

我自始至終都還是相信“努力”的價值,但也許因為這是人們僅能控制的部份,所以大家一面倒的去渲染它的力量。然而殘忍的是,我想這部電影赤裸裸甚至帶些誇張的寫實,才是這個世界真正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