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1月5日 星期一

不能說的‧秘密 (Secret)



「不能說的‧秘密」是一部很好聽的電影。許多橋段的配樂大大增強了視覺的效果,尤其是湘倫與小雨走在淡水海邊、小雨傷心地啜泣著寫立可白、還有最後湘倫在即將拆毀中的琴房瘋狂地彈著琴,除非你沒在學生時期傻傻愛過,不然別說你眼角沒有泛出淚水。

##CONTINUE##周杰倫選了很棒的女主角,他也把自己的長處發揮的淋漓盡致。桂綸鎂有一種纖細的古典氣質,但她又擁有聰明加點俏皮的笑容與表情,雖然電影中對於湘倫與小雨怎麼陷入了無法自拔的熱戀著墨並不夠深,但桂綸鎂詮釋的小雨在電影後半段的被人誤解與嘲弄,為最後的情緒高潮做了非常成功的鋪陳。周杰倫則是在電影裡秀了一手好鋼琴,他很清楚自己的優點,也找了很多可以讓他故事增色的演員,讓我不得不為他的用心拍拍手。

整個故事的確有很多其他電影的影子,但在這裡說了那些電影的名字就會透露了故事中的秘密。我自己是認為,其實這部電影的結構很完整,很多前後呼應也十分有巧思,所以不應該只因為某些雷同就完全抹煞這部電影的價值。還有在網路上看到許多人挑剔一些劇情的不合理,其實,什麼又是合理的事呢?每個人心中的標準都不同,說穿了,大家還不是用自己的思考習慣去套用在劇中人的身上 ── 但我們認為不可能的事,不代表它不會發生。

周杰倫選了「情人的眼淚」,當作小雨和湘倫共同最愛的一首歌。如果按照故事的時間設定及整部電影的其他配樂來看,這首老歌確實突兀了點。可是,那首歌本身卻很美,「為什麼要對你掉眼淚,你難道不明白為了愛?要不是有情人跟我要分開,我眼淚不會掉下來... 掉下來... 」愛好像總是會讓人哭泣,可是眼淚卻把愛洗得更燦爛。

看到小雨拿著氣喘噴劑費力地呼吸,我的心整個揪在一起。但,有些愛最好永遠是秘密,而既然是秘密,能不要說,就不要說。

2007年10月2日 星期二

色,戒 (Lust, Caution)



「色,戒」是一部不好消化的電影。但我這句話絕沒有貶意,而是一種面對滿漢全席卻只能取幾瓢飲的感嘆。

##CONTINUE##非假日的中午十二點,對一部已上映一個多禮拜的國片來說,信義威秀的“大”廳居然可以賣座半滿,就足以顯見大家對這部片的期待度有多高。而我覺得「李安」也沒有讓我們失望,整部片的演員水準實在出色,小至不起眼的道具,主角舉手投足的動作,臉上靈光一閃的表情,幾乎每一分鐘都豐富到讓人目不暇給。

記得上一回看完電影走出了戲院,仍像這樣沉思在許多小細節的電影是「斷背山」── 依舊是一部李安的作品。他的東西總是太細膩,會讓人全神貫注到精神緊繃。也許只是一個紙袋、一件衣服,或者一個拉遠的鏡頭,都有可能是一個轉折的關鍵。所以在看色戒的時候,太多訊息快速且不斷地出現,讓我在閱讀整部電影的過程裡,感到有一點點吃力。

不知道有沒有人跟我一樣,對於這部電影名字本身,就有著許多疑問。「色,戒」究竟是什麼意思?而那兩個字是該獨立地看?或者該合在一起解釋?我不曾看過張愛玲的小說,我也沒有聽過李安本身的解釋,在我自己粗淺的解讀下,覺得這兩個字確實用得精練 ── 你可以認為說要戒慎恐懼情慾所帶來的危機;也可以認為情慾本身就是一個套住人的枷鎖;或許浪漫一點的人還會如此說,是易先生從對王佳芝的色慾,最後湧出了想要用戒指表達心跡的念頭。而看完了電影之後,我個人覺得,答案是以上皆是。

媒體的報導我想對於很多人都打好了預防針,電影裡有三場會讓人臉紅心跳的性愛鏡頭。說實在話,床戲在外國電影屢見不鮮,只要還算賞心悅目的,大都不會引起太多爭議。但這還是我的第一遭,見到電影真的用「性」,去交代劇情發展的必要內容。第一場,王佳芝用怨懟的眼光看著粗暴的易先生,易先生則是不予理會地瞥過頭去;第二場,易先生不停用手壓制有所反應的王佳芝,仍不願意讓她取得互動的主導權;第三場,易先生的眉頭不再深鎖,完全信任了王佳芝而享受在性愛裡。湯唯及梁朝偉的表現實在太敬業,在身體完全赤裸的情況下,還要再把心掏出來給我們看,我不知李安怎麼辦到的,但他就是做到了!

易先生最後眼眶泛紅的撫著王佳芝的床,又讓我不小心想到了斷背山最後,恩尼斯抱著傑克衣服痛哭的劇情。淚水是挽不回許多“錯過”的,就如同王佳芝激動地推開鄺裕民說:「三年前,為什麼不?」原來很多事情在最初的選擇錯了,就註定會全盤皆輸。王佳芝最後的心軟,以及沒有吞下葯丸所懷抱的一絲希望,其實早在多年前,她根本已經犯過相同的錯誤。

我覺得王力宏的表現是可圈可點的,尤其是他帶王佳芝去找老吳的時候,當王佳芝自信地說著:「我做得到!」他臉上驕傲地出現了那個萬分之一秒的笑容,其實真的不簡單。我想若不是其他演員太出眾,他不會相形遜色。而陳沖的演出也夠嗆,四平八穩地將不是主角的易太太,僅用幾場戲就刻畫的入木三分,實在是太搶眼。當然,最令我佩服的還是李安,將每個演員的潛能都推到極限,難怪他會說,導這一部戲像是去掉半條命。

每個看電影的人都會在劇情中找到對自己不同的投射。不管你是感動於當時青年憂國憂民的情操,還是感傷於大時代下兒女情長的無奈,或者憤怒著漢奸走狗殘害著自己的同胞... 等,但我想那些由「感情」所衍生出的「情慾」或由「情慾」所發展出的「感情」,將會不分時空地左右著我們每個人一輩子的命運這一點,才是電影散場後,我們仍感到深沉無比的原因吧!

2007年9月28日 星期五

ALWAYS幸福的三丁目 (ALWAYS三丁目の夕日)



我很喜歡許多條線同時進行的電影,譬如像是「衝擊效應」、「萬惡城市」,當然「ALALWAYS三丁目の夕日」並沒有那麼複雜的劇情,但當中的故事可以互相獨立,也可以彼此影響著,我個人是很愛看這樣的設計。不過,我對於這部片的中文片名有點意見,硬是把片尾每個人看著夕陽映在剛落成東京鐵塔上的美景,換成了目前市場上熱門的「幸福」二字,感覺過於刻意地畫蛇添足。

##CONTINUE##在看電影的時候,我的情緒被很多雜事打擾,尤其是後座那位笑得太誇張的先生,以及眼角餘光一直注意在腳下亂竄的黑影。是的,我並沒有如眾人所說的頻頻拿衛生紙拭淚,而對於看「天崩地裂」都會哭的我來說,這是件不尋常的事。我很認真地思考了原因,我發現跟一些演員的表達方式有關。鈴木先生與龍之介有點漫畫式的演出,削減了不少後段感人戲中的張力。而另一方面,鈴木太太(藥師丸博子飾)平實地演出了那個時代人們的溫柔善良,反倒更深深地打動了我。

既然提到了藥師丸博子,我好想知道,有沒有人跟我一樣看過「新里見八犬傳」啊?記得當時看到最後,聽到電影主題曲響起(I don't want this night to end, don't say goodbye... 超好聽),眼淚像是水龍頭一樣的掉。奇怪,那個時候我才幾歲啊?而我真的知道自己在哭什麼嗎?

片中有一段,當六子不願意回家過年,鈴木太太拿著六子媽媽長期寄來的信,對她訴說一個作媽媽的心情。我突然想起了當年出國唸書的時候,看見我媽媽站在陽台上遠遠地揮揮手的畫面。我的家人們都不習慣把「愛」放在嘴邊,甚至「責罵」反倒是通常得到的第一個回應,我明白那種不捨,但有些時候我也同樣地難以消受。

常常聽起父母輩提起小時候的清苦,然後對照著現在可以過著有房子及三餐無虞的生活,他們臉上總會有稍稍欣慰的表情。人最怕是失去了希望,或者是沒有努力的方向,雖然我們不可能always「幸福」,但卻可以always看見一樣的「夕陽」。

日本人用這部片向當年辛苦打拼的那一代致敬,而我們學到的是,在任何低潮裡都要學習不要放棄 ─ 這是我們的權利,也是一種永遠無法逃避的責任。

2007年9月18日 星期二

無米樂 (Let it be)



久仰這部大名鼎鼎的紀錄片,但我卻是昨天才有緣看到。

##CONTINUE##下午一點正是肚子餓得咕咕叫的時間,但崑濱伯、崑濱嫂的出現完全吸引住我的眼光。兩個六、七十歲的老翁、老嫗鬥嘴鼓有什麼好看?我會說,他們臉上的笑容,滿滿的都是那些老夫老妻說不出的愛與疼惜,深陷的皺紋,是一起吃苦走過一輩子歲月留下的痕跡,怎麼會沒有年輕情侶滿口甜言蜜語美?怎麼會沒有短暫火花的速食愛情更動人?我想起我的父母親,也常常會因怒氣直衝腦門而對彼此說出很重的字眼,但前一陣子我爸胃出血住院,我媽成天眉頭深鎖,我才真正了解愛雖然是老一輩的人不擅長的表達方式,但他們卻一直實踐的很徹底。

我喜歡這個記錄片用人物刻畫的方式,把我們真的帶入了台南後壁鄉一群老農的生活裡。他們辛苦的工作,汗如雨下,付出與報酬不成比例,卻仍舊認份不已地堅持自己的崗位。這樣樂天知命的態度不見得每個人都會認同,因為不願意做改變可以說是擇善固執,也可以被解讀為不知變通。還好,每個人都有權利去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只是用坦然的方式接受結果,卻不一定每個人都做得到。

我台語說得不好,而意涵較深的俚語我也不是很懂,那什麼是「無米樂」呢?套用片中崑濱伯的說法:「有時候晚上來灌溉,風清月朗,青翠的稻子,映著月光,很漂亮!心情好,就哼起歌來,雖然心情擔憂,不知道颱風會不會來,或病蟲害,也是無米樂,隨興唱歌,心情放輕鬆,不要想太多,這叫做無米樂啦!」這段話聽他帶著爽朗笑聲地唸起來十分有味道,我想起自己常常在出門前遇到大雨臉就垮下來,等的公車總是不來就抱怨連連,對照著農民跟大自然用所有收成來豪賭的壓力,我怎能不灑脫的多笑一點?

前一陣子白米炸彈客「楊儒門」的特赦炒得沸沸揚揚,但說真的,許多人可能早就對他當時的訴求漸漸淡忘。無米樂的老農是台灣農民的一種面相,但我相信有著不同困難與觀點的農民更不計其數。所以當我們沉浸在他們幽默樂觀的生命智慧裡,也千萬不要忘記WTO對他們的影響並未隨之消失,而我們每一個小小的個體,應該還是有能力為他們這群用台灣土地餵養我們的農民們做些什麼。

「工作這麼多,錢卻沒有這麼多,錢如果像泥巴這樣翻來翻去不知有多好」,崑濱伯的一句玩笑話,在2003年拍攝的時候或許沒那麼讓人感同身受,但在2005年上映兩年後的今天,實在是刺到很多人心中的痛。也許如他所說,這輩子抽到什麼牌就要做什麼樣的人?那我們要怎麼知道自己是抽到了什麼牌呢?還有,心情放輕鬆,不要想太多,可以達到無"米"也會樂的境界;那無"錢"呢?又有誰能教教我們無"錢"樂的方法?

Let it be... but troubles just keep coming...

真愛滿行囊 (je m'appelle Elisabeth)



有時候看我七歲的大姪女眼珠慧詰地轉啊轉,或是四歲小姪女犯錯時低頭羞卻的笑容,我總是會想,她們的小腦袋裡到底裝了些什麼。沒人教她們說哪些話會逗大人發笑?沒人教她們如何博得別人的原諒?但她們總是知道什麼時候該做什麼。

##CONTINUE##小孩子的世界,或許比大人想像的要複雜的多。當片中的小女孩對身為精神科醫師的父親說:「我覺得我快要瘋了。」也許整部片要述說的主題,也不是單純地將法國女作家安娜維亞珊絲姬(Anne Wiazemsky)的暢銷作品「真愛滿行囊」(je m'appelle Elisabeth)搬上大螢幕那麼簡單。

看這部電影之前,我完全對故事不了解。在看的過程當中,坦白說我也不是很享受。一個10歲的小女孩,因為想要有個伴說說話,把從療養院逃出來的男病人(伊凡)藏在小木屋裡;而且為了不讓別人發現他,把說謊當作像是吃飯呼吸那樣自然;只因父親不願讓她養心愛的小狗,不能真正體會她寂寞的感受,居然拿起相框的碎玻璃片想自殺;當她已經得知伊凡不回療養院可能身陷危險,還一意孤行地帶著他與偷來的狗狗離家出走...我看完後十分納悶地走到門口的海報前搔著頭:「這是哪門子的真"愛"滿行囊啊!?」

回到家瀏覽「開眼」的網頁更是讓我傻眼,在劇情簡介最後有那麼一句,「再也沒有比這樣一份來自陌生人的愛和關懷,更教人感動的了!」看完我差點從椅子上滑下來。陌生人的愛和關懷?是寂寞衍生出的相濡以沫吧!我真懷疑,寫版的人跟我看的是同一部電影嗎?

也許原著小說的倒敘方式真的對"愛"這件事著墨比較多,不過就單純以電影來說,導演似乎做了取捨。小孩子的世界是個謎一般的過程,在天真無邪的笑容背後,可能已經有了大人般的深沉,但小孩子長大後,抹去了之前的記憶,又會試圖找回當時的單純。所以我覺得整部電影灰色的基調,對照著大人們的想要保留的童心,以及小孩們勉強自己變成大人的渴望,是為了勾勒出成長過程中,另一種真實無比的面貌。

我可以不喜歡這部電影,但卻沒辦法否認小孩子的心思真的很複雜啊!

2007年4月6日 星期五

刺青 (Spider Lilies)

話再說到我前一陣子看的片子「刺青」。



這幾年探討同志問題的電影如雨後春筍般地冒出來,但話題往往都圍繞在片中如何處理親密關係的鏡頭上。「刺青」也不例外,在電視、網路上所接觸到的資訊,似乎總是在談論楊承琳與梁洛施的床戲。雖然我很愛看電影,但說真的,每當片中突然出現激情戲,我還是會覺得很不好意思。

##CONTINUE##某天,無意間看到「刺青」的電影海報,我覺得兩個人對望的表情真的好有味道。回家後我認真地在刺青無名的官網上做了功課,也在Youtube上看了很精采的五分鐘預告,帶著許多好奇,帶著一些期待,帶著想要支持國片的心,我決定踏進電影院看這部電影。

如果單純以剪輯手法來評論,這部片在時空轉折上的確損失了一點流暢感。不過楊承琳及梁若施的表現很好,好到哪怕你是異性戀者,都好希望片裡的「竹子」與「小綠」能夠在一起。

竹子是一個女刺青師,她一直深深自責九二一大地震的那個夜晚,她為了要去找初戀情人「真真」拋下她弟弟,以致於她弟弟在獨自目睹父親被壓在斷垣殘壁下的慘劇,罹患「解離症」而完全喪失對家人的記憶。於是她在左手臂刺上跟她父親一模一樣的刺青,同時也把自己的感情封閉起來,為了補償她弟弟而壓抑地活著。小綠的職業為視訊情人,她在刺青店認出竹子就是小時候曾騎車載她回家的初戀,面對竹子的冷淡她義無反顧,渴望用身上的刺青留住愛情...

這部片的後勁很強,讓我最動容的部分首先是被父母拋棄的小小綠,一個人在田裡假裝拿著手機說話;再來是小綠躺在床上垂著頭,倒著看見視訊鏡頭之外的房間,是如此地殘破與陳舊;還有當小綠發現在聊天室說「我愛妳」的人不是竹子,哭倒在奶奶懷中的那一刻;以及最後竹子在彼岸花間崩潰地聽著小綠的留言...

這兩部片都用苦戀來包裝原本應該很被祝福的愛情,一是法律上所賦予的兄妹身分,一是社會上所排斥的同志戀情。我不喜歡悲劇,我也不喜歡看到相愛的兩個人不能在一起... 然而那些無法擺脫的枷鎖是誰給的?是別人的眼光,還是我們內心的自己?

「涙そうそう」是沖繩的方言,意指眼淚一顆顆掉落,淚流不止。人生本來就充滿著許多無奈,很多感覺怎麼解釋也說不清楚,很多事也不是努力就有好結果。電影一部份反映了人生的真實,讓我們在壓抑已久的情緒宣洩之後,重新找回繼續面對的勇氣。小薰多年後穿上哥哥所送和服的獨照,竹子在最後傳給小綠的手機訊息,都代表著,只要勇敢走下去,故事就會一直寫下去...

淚光閃閃 (涙そうそう)



看「淚光閃閃」讓我突然想起了「沉默之丘」。「什麼跟什麼嘛!?」看到我的比喻,應該會有一堆人忍不住地罵出口。沒錯,一個賺人熱淚的劇情片跟嚇死人不償命的驚悚片的確無法相提並論。

##CONTINUE##按照最近工作忙碌的程度,我想我不用電影催淚,應該也可以哭得亂七八糟。但當沖繩的美景及洋太郎陽光般的笑容奢侈地在大螢幕上滿溢,我的眼淚真的是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滑落臉頰。我趕緊偷偷地揉了揉眼睛,才看到「淚光閃閃」這四個字的電影片頭緩緩出現...吼!是怎樣,電影還沒開始我就哭成這樣...我彷彿瞬間回到看「沉默之丘」的時候,同樣正片還沒開始,而我已經被嚇到腿都軟了的慘況。

這部電影真的在強調無私的兄妹之情嗎?因為不管上看下看、左看右看,我都覺得這是一個無奈的愛情故事。

洋太郎與小薰並沒有血緣關係,但洋太郎的媽媽與小薰的爸爸結婚,於是他們成為了兄妹。之後小薰的爸爸不告而別,洋太郎的媽媽在病危前,便囑咐才八歲的他要永遠保護著妹妹。然而莫名的情愫在他們長大後,一發不可收拾的蔓延,小薰在考上大學之後,因為不想再耽誤哥哥的幸福,毅然決然地要求搬出去住,直到一年半後的某個颱風夜再度重逢...

電影結尾當字幕都跑完的時候,還有短短一分半的片段。那是洋太郎與小薰兩個人,小時候手牽手走在沙灘上的鏡頭。小薰跟洋太郎說:「我以後要當哥哥的新娘子。」洋太郎回答她:「兄妹是不可以結婚的。」小薰接著一直著急地問:「為什麼?... 為什麼?」洋太郎招架不住地說:「我不知道啦!」

對啊!他們為什麼不能在一起?......

<接下一篇>